中超红牌频发原因?
在4月25日那个夜晚,北京的星空如墨,中超联赛的烽火再次点燃。第九轮的较量中,北京国安队坐镇主场,以一比零的微弱优势战胜了来访的河南队,保持着赛季不败的纪录。然而,比赛中的一幕令人瞩目:替补登场的张稀哲在短短五分钟内就因踩踏对手吃到了一张红牌。这张红牌的出现,成为了本赛季北京国安队所领到的第五张红牌。
纵观整个中超联赛,经过九轮激战,16支球队中仅有七支未在比赛中获得红牌。除了北京国安以五张红牌领跑红牌榜外,山东泰山与青岛海牛紧随其后,分别持有四张和三张红牌。这一系列的数字背后,反映出的是赛场上的激烈与争议。
当“今年中超开赛以来,几乎每轮比赛都会因为红牌引发争议”的声音在中国新闻周刊中回荡时,不禁让人思考:为何红牌如此之多?据统计,本赛季的九轮共七十场比赛中,主裁判共出示了二十一张红牌,这一数字创下了六年同期最高纪录。
中国足协与新成立的中足联在赛季初将严肃赛风赛纪作为重点工作,但九轮联赛的进行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观察这二十一张红牌,我们发现四张为外援球员所得,其余十七张则是由本土球员获得,其中直接红牌十三张,占比三分之一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八轮北京国安与山东泰山的比赛中,当值主裁判唐顺齐在比赛中连续出示了三张直接红牌。其中山东泰山队球员泽卡因红牌被罚下场。这样的场景在足球规则中意味着球员在球场上做出了更为严重的犯规动作或给予对手更大的伤害性侵犯。
对于本赛季红牌的增多,部分球迷及业内人士将原因归结于当值主裁判的临场执法尺度。而实际上,据本赛季初中国足协公布的判罚统一尺度文件显示,所有直接红牌的依据均可从中找到依据。
从专业角度分析,某中超俱乐部教练组成员表示,红牌的增多主要源于本赛季中超联赛拼抢的增多。随着金元时代的落幕,大牌外援离场,目前中超适龄球员普遍脚下技术较为粗糙。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球队将重心放在了防守上,全场的逼抢和反抢战术频现。
然而,大面积的拼抢与压迫增加了比赛的激烈程度和对抗性失败的概率。球员们在失去位置后往往急于弥补自己的失误,但这样的慌乱容易导致不规范或危险的动作发生,从而领到红牌。
有球员对此感慨道:“或许这是中国职业联赛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随着比赛强度的加大和拼抢的加剧,球员们的体能储备也受到了严峻考验。由于赛季初的停摆影响了部分球员的最佳状态,高强度对抗带来的疲惫也增加了比赛中失去位置的风险。
对此,部分中超球队已开始重视并采取措施。队内多次强调对无谓犯规和情绪失控的重视,并在康复与体能训练上寻求更为专业的支持。“高强度对抗必然需要配合高水平恢复,”一位球员说道,“仅靠队内的队医和教练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中国足协也在行动中。他们召开了裁判座谈会,就踩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时重申尺度统一的重要性,并在业务方面进行学习和提升。面对如此多的红牌与争议,中超联赛或许正处在变革与摸索的道路上。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更为理性与专业地对待每一场比赛、每一次拼抢和每一次判罚。